外物之味,久則可厭,
讀書之味,愈久愈深。
喧囂的都市生活,繁雜的工作,
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品讀一本好書?
今天,在世界讀書日到來的時候,
讓我們暫且拋棄雜念,捧一本好書,
在紙墨書香中,
走進人類文明最深處,
扣聽靈魂最深沉的回音,
1. 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》米蘭·昆德拉
小說依托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歷史背景,圍繞著托馬斯、特蕾莎、薩比娜和弗蘭茨等人物,以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故事。
在這部小說中,米蘭·昆德拉圍繞著幾個人物的不同經歷,通過他們對生命的選擇,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,對諸如回歸、媚俗、遺忘、時間、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,作者對人生的命運與價值的關注是該書的主題。
2.《一個人生活》古川俊太郎
作者用細膩而充滿禪意的筆觸,記錄下那些容易被日常瑣事所湮沒、難以捕捉的心情波動,從細碎平凡的衣食住行等日常小事入手,寫信、吃飯、聽音樂會、詩歌創作,描寫對親情、友情、愛情的體悟,坦誠豁達地談論生與死、婚禮和葬禮。人生一言難盡,作者卻什么都坦誠相告,成就了這本充滿人生輕哲學的散文集。
3.《十問》史蒂芬·霍金
物理學家史蒂芬•霍金最后的著作《十問:霍金沉思錄》,這本書涉及他對科學與社會所面臨的大問題的思考,包括“人類是否會一直在地球上生存下去?(可能不會)”“時間旅行是否可能?(仍無法排除可能性)”等;還有對諸如地球面臨的嚴重威脅、“超人”種群以及外太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、人類是否應該去開拓太空殖民地等問題進行的最后預測,這些預測飽含了霍金對人類未來深深的憂思。
4. 《烏合之眾:大眾心理研究》古斯塔夫·勒龐
這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。在書中,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,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,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,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,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,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。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,他就有著情緒化、無異議、低智商等特征。
5. 《雕刻時光——武漢經典歷史建筑群像》王炎松
這是一名建筑師、歷史古建筑保護專家、武漢大學王炎松教授,用一支鋼筆,23年現場寫生創作270張建筑手繪,雕刻建筑風骨、描摹城市靈魂、勾勒長江主軸的時光旅行。通過270張建筑手繪,270個坐標點、270個歷史現場,呈現建筑之美,發現城市之魂。